当前位置: 首页 > 工作动态

暴雨中“生命之锣”救了我——透视广东基层三防能力建设

2016-06-02

茂名信宜洪冠镇独居老人何业雄讲述当时听到铜锣预警后逃离屋子,幸免于难的经历。

信宜洪冠镇蓝村村委员会副主任潘绵成讲述自已在5月20日转移群众途中,遭遇泥石流被冲进河里的位置。

5月20日,当特大洪水来临时,位于茂名信宜洪冠河边的洪水报警器发出长时间的警报声,提醒群众防灾避险。

“我一听到铜锣声,就拼命往外跑,当跑出门口30米左右,就听到“轰隆”一声,回头一看,我家5间房子全倒了,幸亏走得及时,捡回一条命,铜锣真的成了我的生命之锣”。广东信宜市洪冠镇蓝村村民何业雄向笔者讲述5.20特大暴雨洪水时,仍心有余悸。

2016年5月20日,广东茂名信宜市遭受特大强降雨袭击。其6小时雨量达429.5毫米,不仅超过6小时历史最大值195.7毫米,而且超过24小时历史最大值331.8毫米,超二百年一遇。由于预警及时,人员转移对接到位,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。

现场:走出家门30米房子就塌下来

20日一早,信宜市洪冠镇蓝村村委会副主任潘绵成就连续接到省、市、县、镇三防部门的预警信息,他立即按照防汛预案要求,马上通过电话通知他负责对接转移的村民。至上午九点前,他已全部通知自己所负责的合水片区需要转移的60多户村民。

当天中午11时许,暴雨如注、水势凶猛,通讯中断,他再也无法与所负责转移的村民取得联系,于是他拿起铜锣和哨子,徒步进村入户,边走边敲铜锣,急催村民快速转移。

留守老人何业雄,听到铜锣声,三步并作二步走,赶快走出屋子,在走出大门约30米,就听见“轰隆”一声,回头一看,自已 5间房子全倒了。

“好在平时我们在村委会接受过培训,知道打铜锣是有紧急情况,一定要跑出屋子,这次幸亏走得及时,捡回一条命,铜锣真的成了我的“生命之锣”,感谢村干部潘绵成及时通知我们,给了我第二次生命”,谈到当时的情形,何业雄泣不成声,默默流着泪水。

被潘绵成安全转移的,又何止何业雄一个!

在潘绵成动员和协助下,80多岁的留守老人潘明宗夫妇2人,刚走出屋子约50米,房屋就被泥石流冲塌了,潘明宗连呼命大,连声道谢潘绵成。

在进村入户敲铜锣转移群众的路上,当潘绵成走到富口村坑口时,被突如其来的泥石流冲到河里,身上的手机、钥匙、钱包等所有财物也都被冲走,在这千钧一发之际,他迅速抓住了河边的竹子,然后慢慢用力爬上岸,身上伤痕累累,他不顾身上的伤,争分夺秒继续到各户通知需要转移的人员。

由于预警及时,村干部对接转移到位,所以蓝村在防御这次超二百年一遇强降雨过程中无人员伤亡,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。 能够取得这样防灾减灾成效,主要得益于平时的演练及省防总近年来大力推进基层三防能力建设。

据洪冠镇蓝村村委会书记、村主任杨国生介绍,村委会平时都会组织群众进行山洪灾害防御演练,村民都知道敲铜锣、蜂鸣器等各种预警信号,当听到这些预警信号,都会从屋子跑出来。而村干部在接到上级预警信息后,都会按照防汛预案要求,迅速与群众对接。

杨国生所说的,是广东省防总近年来大力推进的基层三防能力“五个一”建设的重要内容。

据了解,2013年,广东基本完成“每县建设一套监测预警平台,每镇(乡、街)建立一个三防办事机构、建成一套视频会商系统,每村制定一个操作预案、配置一面铜锣”等基层三防能力“五个一”建设任务,全面提升基层三防减灾能力。

2014年,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《关于进一步落实三防工作责任的通知》,明确山洪灾害预警转移责任人,建立山洪灾害应转移人群和转移责任人数据库,实行人员转移避险定员定责、分片包干。按“属地管理、条块结合”的原则,老人、儿童、危旧房屋居民安全监管责任由其所在乡镇(街道)负责,应急转移责任为其所在村(社区)负责。

由于基层三防能力的提高,以及责任制的落实,有效减少5.20山洪灾害损失。

预警:五层预警构筑“宙斯盾”

“防御5.20强降雨,省防总就向40多万受强降雨影响地区防汛责任人发送预警短信,其中仅信宜市就发送了4万多条预警短信”,省三防办相关负责人介绍。

据了解,近年来,省防总根据广东防汛防台风工作实际,建成覆盖全省的三防应急信息接收系统,可实现省、市、县、镇四级视频三防会商,同时将全省50多万三防责任人进行数字化管理,为三防责任人发送各种预警信息。

防御这次超二百年一遇强降雨,包括省、市、县、镇以及近年建成的山洪灾害防御系统,共有5层预警信息发往受强降雨影响地区,从而形成严密的防御网络,为提前预警,争取防御时间,减少灾害损失发挥重要作用。特别是刚刚建成的信宜市山洪灾害防御系统,自动将河流水位转换成不同的声音预警信息和闪光信号,指引群众防灾避险。

“当时,河边这个水位警报器发出很响的声音,我们就跑出来,一看洪水很大很急,快要漫顶,我们就往屋子后面的高地跑,虽然洪水淹了我家,但家人安全,躲过一劫”,住在信宜洪冠镇洪冠河边的一位村民告诉笔者。 在洪冠河边,笔者看见一根立在河边的白色铁杆,高约9米左右,铁杆顶端装有警笛、警灯和太阳能板。 据信宜市三防办叶关生介绍,这些警笛、警灯是洪水报警器,是山洪灾害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,当洪水超过设定水位时,警笛发出警报声、警灯就闪烁,洪水位越高,警报声持续的时间越长、越响,警灯就闪烁越快,提醒人们赶快避险。洪冠镇书记黄雪峰回忆,5月20日那天,洪水报警器发出很大、很久的报警声,群众听到后都会跑到高处主动避险,这个报警器的作用的确很大。

据广东省防总介绍,2010年以来,广东先后投入近10亿元,分二期在80个县(信宜是80个县之一)建设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,一期项目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,并在防御5.20超200年一遇洪水中发挥显著的防灾减灾效益。二期项目计划今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建设任务。

据悉,第一期项目于2010~2012年实施并建成,项目主要包括:山洪灾害普查、危险区划定、预警指标确定各80项,80个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建设,安装自动雨量站902个,自动水位站65个,自动水位雨量站248个,气象监测站点360个,简易雨量站10252个,卫星终端173套,无线预警广播932套,车载扩音机及喇叭913套,手摇报警器10331个,铜锣47845只,编制县、乡(镇)和行政村预案分别80项、924项和10331项,发放宣传手册353.3122万册、光盘1.7877万张、明白卡353.3122万张,制作警示牌8677块、宣传栏(宣传牌)10331块,宣传、演练、培训分别317场次、150场次、80场次。建成后的项目在防御山洪灾害过程中发挥主要的防灾减灾作用。

第二期项目从2013年开始,主要建设内容是,在第一期的基础上开展山洪灾害调查评价、已建非工程措施补充完善、11条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和46处防洪保护区洪水风险图的编制等任务。目前,完成了省市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及共享系统建设;为928个镇的1万1千多个行政村配置移动巡查设备,为山洪灾害重度易受灾乡镇配备492台卫星电话;完成了11条重点山洪沟防治项目建设等相关工作。预计,今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建设任务。

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全面完成后,全省基层三防能力、预警水平及三防减灾能力,将会得到明显提升。